1895年,德國的(de)戈(ge)德施密特(te)用(yong)鋁(lv)熱法還原鉻礦石,制得了(le)(le)低(di)(di)(di)碳(tan)鉻鐵。有了(le)(le)低(di)(di)(di)碳(tan)鉻鐵就可以(yi)配置出(chu)口含碳(tan)量很(hen)低(di)(di)(di)的(de)鐵-鉻合金(jin),從而為不銹鋼(gang)的(de)誕生奠定了(le)(le)必要的(de)物質基(ji)礎。
1898年,研究者在鐵(tie)-鉻合金抗(kang)蝕性研究中發現了碳含量高的有害(hai)作用,從而(er)澄(cheng)清了哈得費爾德(de)的影響,揭開(kai)了不銹鋼研制的新篇章。
1904年,有研究者作了低碳鐵-鉻合金的研究,并發表了一系列論文。他們研制的低鉻鋼的含碳量是0.043%~1%,不(bu)銹鋼的含碳量是0.142%~0.1%,其中有的相當于目前AISI410、420、430、440、446等鋼種。他們還研究了各種材料的金屬學特性,并且首先提出按組織分類,甚至論述中還涉及不銹鋼鈍化現象。
1906年,研究(jiu)者發表(biao)了對鐵-鉻(ge)-鎳系奧氏體(ti)不銹(xiu)鋼(gang)中高(gao)鉻(ge)不銹(xiu)鋼(gang),特別是含鉻(ge)8%~18%、碳0.3%的(de)(de)不銹(xiu)鋼(gang)的(de)(de)研究(jiu)成果。同年,有人發表(biao)了關于鐵素體(ti)及馬(ma)氏體(ti)系不銹(xiu)鋼(gang)的(de)(de)研究(jiu)結(jie)果。應特別指(zhi)出(chu)的(de)(de)是,他們所研究(jiu)的(de)(de)含鉻(ge)17.38%、碳0.12%鋼(gang),和今(jin)天的(de)(de)18Cr不銹(xiu)鋼(gang)(AISI430)在成分上幾乎(hu)沒有什么差別。
總的(de)來說,這些研究者研究了不銹鋼(gang)的(de)三種組(zu)織(zhi)狀(zhuang)態(tai)分類以及它們的(de)機械(xie)性能和物理性能,但是對“耐蝕性”這樣一(yi)個重要的(de)課(ke)題卻(que)未(wei)能深入地(di)進行(xing)研究。
 
 
1908年,研究者(zhe)從(cong)碳對鉻鋼耐(nai)(nai)蝕(shi)性的(de)(de)影(ying)響出(chu)發,對鉻鋼的(de)(de)耐(nai)(nai)蝕(shi)性問(wen)題進行了(le)系統的(de)(de)研究。1911年,有研究者(zhe)發表了(le)(鐵鉻合金的(de)(de)抗氧化性研究)一(yi)文(wen),首次把不銹(xiu)鋼的(de)(de)耐(nai)(nai)蝕(shi)性與鈍化現(xian)(xian)象結合起來(lai),揭示了(le)不銹(xiu)鋼的(de)(de)本質。他們(men)發現(xian)(xian):
1. 鉻鋼的(de)(de)(de)耐蝕(shi)性以含(han)鉻12%為臨(lin)界值(zhi),在這個值(zhi)的(de)(de)(de)兩邊腐蝕(shi)速(su)度有非常顯著的(de)(de)(de)變化。這種現象在氧(yang)化性酸(suan)(如硝酸(suan))中(zhong)特別顯著,在水和大(da)氣介質中(zhong)亦如此。
2. 耐蝕性的(de)提高是以“鈍化”現象為基本(ben)原因的(de)。
3.“鈍化(hua)”與(yu)氧(yang)化(hua)性條(tiao)件(jian)即腐(fu)蝕環境中氧(yang)化(hua)劑的含量有(you)關。用電(dian)化(hua)學(xue)觀(guan)點(dian)來(lai)說,是與(yu)電(dian)池一端的結合條(tiao)件(jian)有(you)關。
4. 耐腐蝕性和低的含碳量這個重要密切相關,鐵(tie)鉻合金中(zhong)過剩的碳十分有害。
5. 碳的穩定(ding)化十分重要,它(ta)對耐(nai)蝕性影(ying)響(xiang)極(ji)其明(ming)顯。穩定(ding)碳的方法是加(jia)入適量易(yi)形成碳化物的元素(su),例(li)如鈦。
當時(shi)研(yan)究盡管還不能(neng)從根本上弄(nong)清不銹鋼(gang)的抗腐蝕性機理(li),但還是揭示了幾種(zhong)不銹鋼(gang)的大致的成分范(fan)圍及主要合金元素的影響和作用(yong),這就(jiu)為以后的研(yan)究指明了方向(xiang),從而為研(yan)制符合實用(yong)要求的具體(ti)鋼(gang)種(zhong)奠(dian)定了基礎。


 
		